白点病是什么样的症状?
白点病是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的外寄生虫类疾病,又称小瓜虫病。主要侵袭鱼的皮肤和鳃部,引起病鱼体表和鳃部大量白细胞聚集、鳞片脱落、皮肤发炎和溃烂,最后导致死亡。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在鱼体的背部、腹部、头部等处的皮肤上出现直径为3~5mm的透明粘液斑;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透明斑块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多边形白色病灶,表面覆盖一层灰色薄膜,病鱼的食欲减退,生长发育缓慢,身体消瘦;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病鱼的身体上会出现许多大小不同的白斑,尤其是在背鳍、臀鳍以及尾柄处更为明显,病鱼此时常因体色变暗、游动迟缓、呼吸困难而离群独游或悬浮于水面,最后因体质衰弱而导致死亡。
小瓜虫属于寄生虫中的线虫纲异尖目异尖科,和我们比较熟悉的蛔目的寄生虫有着近亲的关系(都属于寄生虫中的线虫纲异尖目)。该目寄生虫的特点就是能够以口吸盘吸附在鱼的消化道或者鳃部的表皮上,然后通过腹吸盘从鱼的体内摄取营养并发育成较大的成虫。由于幼虫期的小瓜虫需要不断进行蜕皮才能发育成较大的成虫,因此它对鱼体造成的影响是一个逐渐加剧的过程。
小瓜虫的生活史包含寄生虫在自然界中的无节幼虫期和有节幼虫期(也称伪足童虫期),其中无节幼虫期的幼虫主要在水体的浮游动物中营自由生活,有节幼虫期的幼虫主要寄生在鱼类和水生的昆虫类等动物的消化道内。 由于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寄生虫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且各种生理状态的寄生虫之间极易相互转化,加之目前用于检测寄生虫的生化指标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尚不完善,因此要准确鉴别诊断不同的寄生虫类型还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由于寄生虫的致病作用与其虫体态和摄食行为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寄生虫的致病机理以及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